在上周六遭遇了61年來最大暴雨后,中國首都北京落后的城市下水道系統(tǒng)再次蒙羞。
當天的暴雨導致城市嚴重內澇,多處路段由于排水不暢造成嚴重積水,部分立交橋下積水甚至高達四米;多輛汽車深陷積水之中,一個沒能及時棄車而逃的車主在廣渠門橋下葬身車中……
據(jù)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北京發(fā)布”的消息:截至22日17時,北京市境內共發(fā)生因災死亡37人。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擊致死1人,觸電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確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確認中。
網友們持續(xù)不斷地把暴雨和積水斷路等災害照片發(fā)到互聯(lián)網上,批評和熱議極端天氣下首都的排水系統(tǒng)和應急系統(tǒng)如此脆弱不堪。
一位網友在新浪上發(fā)微博說:“一場大雨證明我們始終是發(fā)展中國家,連個下水道都弄不好。”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在新浪網的官方微博也發(fā)布評論說:“沒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沒有一流的城市。”
僅僅一年前,一場同樣突然而至的暴雨襲擊了北京城,造成了路面積水、交通幾近癱瘓,憤怒的市民們同樣表達了對排水不暢的城市下水道系統(tǒng)和政府的不滿,輿論也紛紛施壓,要求政府加大城市排水建設規(guī)劃和投資,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然而,一年過去,一切似乎都沒有改變。
其實,從全國范圍看,北京過去幾年里城市排水管網的建設力度位居全國前列,政府也自稱成績顯著。自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后,北京市就開始大力投資市政基礎建設。2004年7月10日,一場暴雨造成北京城市內澇,全城交通癱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批示要求北京市認真反思在城市建設中出現(xiàn)的問題。此后,北京市著手建設排水管網。隨著奧運會臨近,北京在改造排澇系統(tǒng)中不斷投入巨資,其力度遠遠超過國內很多城市。
但是,巨額公共投入后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去年暴雨后,市民們才從北京市規(guī)劃委接受媒體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北京城市排水能力是按照一年到三年一遇洪水的標準建設。面對公眾壓力,北京市防汛辦負責人當時回應稱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希望將最低排水標準從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三年,達到三到五年一遇的標準。
對此,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認為,北京市城市排水能力標準太低,給城市安全帶來的風險很大。
一位熟悉北京地下基礎建設、不愿具名的城市排水專家也認為,北京等大型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在建設時標準偏低。但他認為目前限制北京這樣的城市地下排水設施建設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資金壓力,而是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地下空間更多的留給了電力、電信、以及地鐵等直接關系到GDP的公共設施,留給下水道的空間很小。
而且,他說:“北京市把市政排水的業(yè)務歸屬北京排水集團也沒有幾年時間,北京的下水道責權不分,隨著城市化發(fā)展,在北京進行排水設施規(guī)劃和建設困難重重,各種成本越來越高。”
但城市問題總要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