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光,上海市供水調度監(jiān)測中心原正高級工程師。“供水人的目標就是要通過提高水質來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和滿足感。”對于陳國光來說,這樣的愿望伴隨了他三十余年的工作生涯。他回顧起自己職業(yè)生涯,也描繪了一幅上海水質改革變遷的發(fā)展歷史藍圖。
虛歲70的陳國光退休后并沒有閑賦在家享天倫之樂,而是依舊奮斗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對此他淡淡地說:“65歲就退休了,現(xiàn)在返聘已經第四個年頭。工作的內容與退休前的沒有太大的不同,干的主要是技術上的事情。”究其緣由,陳國光表示,自己喜歡而且終其一生干的事情,就要把它干好!
據(jù)悉,退休前的陳國光主要從事探索創(chuàng)新凈水工藝事業(yè),他曾帶領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jiān)測網上海監(jiān)測站參加亞太區(qū)實驗,獲得好成績并受國家技術監(jiān)督部門表揚。
退休后,陳國光積極發(fā)揮“傳幫帶”作用,在高級技術顧問的崗位上協(xié)助開展上海市“十二五”供水水質目標的規(guī)劃、上海市2012年水質目標達標工作及黃浦江水源293萬噸/日深度處理工藝改造等工作。在他的協(xié)助管理下,上海市連續(xù)四年出廠水平均渾濁度0.08NTU,管網水渾濁度0.11NTU,消毒副產物均能控制在國標限值二分之一。
同時,他還大力推進上海市水廠深度處理工藝改造,在長江水源水廠深度處理工藝改造上起到了積極作用,為進一步改善城市凈水工藝、完善供水水質、保障市民身體健康提供了充分的標準技術支撐。
“自來水這個名字起得不好!”陳國光笑著說,許多人覺得水龍頭流出水天經地義,但在這背后可是一門大學問。在自己工作的近40年時間內,上海的供水更是發(fā)生了許許多多的變化。
作為見證者與直接參與者,陳國光告訴記者,上海地處長江下游,供水水源條件不佳,是典型的“水質型”缺水城市,以前都說上海的水有“味道”,但如今基本沒有這樣的聲音了。
“經過許多人的努力,上海如今有四大水庫供水。”陳國光表示,無論是青草沙水庫、陳行水庫、東風西沙水庫還是黃浦江上游金澤水庫,自己都參與了調查、選址等工作。如今,上海所有的水廠都不直接從江河取水,水質穩(wěn)定性和質量都有顯著提升。
水源地的變遷,是隨著人們對飲用水水質要求不斷提高而不斷變化的。而單純水源的變化也并不代表飲用水質必然會提高,其工藝也很有講究。
對此,陳國光深有感觸,他認為,對于上海來說,水質達到國際標準還不夠,應高于國標,做深度處理。由此,上海制訂了“上海標準”,對參與制定該標準的陳國光驕傲地說,上海市《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是新中國第一部飲用水水質地方標準,上海標準中許多指標僅為國標的一半,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這是很不容易。
水作為“生命之源”,其安全保障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陳國光認為,這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從水源、工藝、輸配到二次供水,都容不得絲毫馬虎。
“從1981年踏上工作崗位,直到現(xiàn)在,我都認為,水不是一般的商品,無論工業(yè)企業(yè),還是老百姓的身體健康,都與我們的水有著密切關系。”陳國光堅信,這是自己的責任,雖然壓力很大,但這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作為供水人,一定要在崗位上做好保障供水水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