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73n4.com/skin/default/image/lazy.gif)
農作物上噴了“防曬霜”。高縣農業(yè)農村局供圖
去年夏天,四川省遭遇罕見的持續(xù)性高溫干旱天氣,在部分地區(qū),旱情影響甚至延續(xù)至今。眼下正值春耕備耕用水關鍵時刻,多地已從基礎設施建設維護、育秧播種模式調整、節(jié)水技術改良、應急預案制定等方面采取了相應措施。
治旱于當前,防“旱”于未然。連日來,記者走訪達州、瀘州、德陽、自貢、巴中、宜賓等地,探訪一線應對之法。
水從哪里來?
確保供水工程“蓄得住、輸得出”
讓“口糧”之水順利抵達田間地頭
2月26日,瀘州市合江縣白米鎮(zhèn)一處田坎邊,清水從管道中噴涌而出,逐漸漫過幾近干涸的稻田。管道中的水來自白米鎮(zhèn)銅釬灣提灌站,提灌站于去年8月新建,沿途設有多處出水口,方便群眾灌溉用水。
除了瀘州,除了提倡節(jié)水保水,省內多地都在搶修搶建穩(wěn)水源,確保供水工程蓄得住、輸得出,最大限度保障農業(yè)生產用水、人畜安全飲水。
保供水安全
新建補水工程
“看現在的進度,過兩天通水應該沒問題!”2月26日,在古藺縣城二水廠應急供水提升工程建設現場,古藺縣住建局黨組成員、政府投資工程建設中心主任何杰一直在緊跟項目進展。
截至2月20日,該項目已完成1.8公里輸水管的鋪設和焊接,具備輸水條件。
修建應急供水提升工程,是一個緊急任務。古藺縣水利站副站長余灘介紹,古藺縣城水源主要來自龍爪河水庫、紅龍水庫。受持續(xù)干旱影響,水庫蓄水量下降,雖通過統(tǒng)籌調度縣城周邊多水源保障,并落實了各項節(jié)水措施,仍需儲備新的水源。
為保障縣城供水安全,2月2日,古藺縣政府召集多個單位開會論證,達成一致意見:采取應急工程措施,建設古藺縣城二水廠應急供水提升工程,從古藺河提水,保障縣城供水安全。此外,瀘縣也啟動了里程灘水庫補水工程,確保春灌前建成投用,保障瀘縣西部4鎮(zhèn)11萬人飲水。
為春灌“讓路”
大壩除險加固方案調整
“大壩存在滲漏現象,除險加固工程是今年市級重大項目,目前還在做準備,正式啟動施工還要再等等。”2月28日,在達州市達川區(qū)大樹鎮(zhèn)的明星水庫大壩,該水庫管理所所長張大平這樣告訴記者。
“等”,是因為春灌在即。張大平說,大壩除險加固,要在壩頂上開槽,澆筑80厘米厚的增強體防滲墻,水庫中蓄水會有水壓,水庫處于死水位時施工最安全。但為保春灌用水,除險加固施工只能調整方案。
除險加固為春灌讓路,是必做的選擇。達川區(qū)水務局水利股負責人尹柏勝告訴記者,明星水庫灌溉區(qū)域覆蓋周邊4個鄉(xiāng)鎮(zhèn)的5.52萬畝農田,是達川區(qū)東部片區(qū)主力供水工程。水庫全年集中供水有3次,即在3月份放“小秧水”(育秧苗)、5月份放“大秧水”(水稻移栽)、七八月份放水防伏旱。
“保春灌,水庫的蓄水量是充足的。”張大平表示,目前水庫蓄水1100余萬立方米,水庫的死庫容是376萬立方米,也就是說可放出去的水有700余萬立方米,而按經驗灌區(qū)春灌需水量約400萬立方米。
除險加固如何按期完工?“先期完成了項目招標,現在把前期工作全部做完。”站在壩頂,張大平望向不停作業(yè)的挖掘機說,“要把壩頂路基降下去,讓5米的壩頂變成13米,為開槽、澆筑準備好作業(yè)面,屆時,計劃用1個多月時間完工。”
達川區(qū)水務局局長肖云天表示,“健康”的水庫有利于長遠灌溉,在保今年春灌穩(wěn)定的同時,要搶時間進行除險加固。當前,達川各地正加緊進行渠系維護和清淤,清通輸水毛細血管,讓“口糧”之水順利抵達田間地頭。
和時間賽跑
盡快修復水毀工程
3月1日,德陽市中江縣南華鎮(zhèn)茶店村的南干渠施工現場,10余名工人正在渠道中清淤。為了保障后續(xù)的春灌用水,這個干渠水毀修復項目必須和時間賽跑,盡早完成施工。
“進場三天,一切都很順利。”工人朱朝富一邊揮鋤、敲釘,一邊向記者介紹,這是他第五次參加水毀修復項目,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10%,預計3月20日前整體完工。
中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僅5.52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420立方米,屬極度缺水地區(qū)。推進縣管渠道水毀項目、骨干小型水源工程、水庫的除險加固、維修養(yǎng)護、水雨情監(jiān)測及安全監(jiān)測設施安裝等工程建設,增強輸水、蓄水工程運行、蓄水保水能力——這是中江縣打響“春灌用水保衛(wèi)戰(zhàn)”的關鍵一招。
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3—5月,中江縣降雨量仍然偏少,“打好防旱抗旱提前量刻不容緩。”中江縣水利局水利管理所所長謝凱說。
2022年入冬以來
●我國降水總體偏少
●預計今年春季全國大部氣溫偏高,部分地區(qū)可能發(fā)生春旱
為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wěn)定安全供給
●農業(yè)農村部會同水利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氣象局四部門制定預案,指導科學抗旱春管
預案要求
●要求各地堅持底線思維,增強風險意識和危機意識
●各地要做好各項抗旱準備,強化旱情預報預警和會商研判
●全力以赴奪取夏季糧油豐收
據新華社
水要如何省?
確保水分少蒸發(fā)、旱地能育秧
讓科技新招為防旱護航
記者在一線采訪發(fā)現,在加緊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的同時,各地也在加強農業(yè)技術推廣,走科技防旱抗旱之路。
減少水分蒸發(fā)
農作物表面噴上“防曬霜”
2月28日,宜賓市高縣來復鎮(zhèn)太平村里,蔬菜種植大戶楊凈正帶領村民給剛種下的辣椒蓋薄膜。“早上起來就能看到薄膜上結起一層水珠,能起到抗旱保濕的作用。”楊凈說。
“近期雖有一定雨水補充,但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相比同期都減少了20%左右。”高縣農業(yè)農村局總農藝師梁增春說,農業(yè)生產缺水不但威脅小春作物產量提高,也會為開春生產帶來突出影響。
為此,高縣農業(yè)農村局組建了13支農業(yè)生產抗旱服務隊,走進田間地頭,在灌溉條件較差的田塊,推廣秸稈覆蓋、薄膜保墑等抗旱保濕技術以提墑保墑;在完全無水源保證的田塊,動員農戶提前做好改種準備。“我們鼓勵村民盡早改種春玉米、馬鈴薯等旱地作物,盡可能減少損失。”梁增春說。
在楊凈承包的約70畝田里,農作物表面被噴了一層白白的液體。“這是植物遮陽劑,類似‘防曬霜’,能減少水分蒸發(fā),起到保濕的作用。”楊凈說。
灌溉方式也從以往的漫灌改為了滴灌和微灌。“直接作用在作物根部能極大地提升灌溉效率。”梁增春介紹,這樣能使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左右。
3月,氣溫回暖,春耕即將全面鋪開。梁增春介紹,下一步將集中育秧作為保障糧食生產的關鍵措施。
積極推廣旱育秧
農民主動“水田改旱地”
2月26日,在瀘州市合江縣白米鎮(zhèn)石壩上水庫,兩個二級提灌站正在高效運作,抽水泵轟鳴。當前,該水庫每天抽水12小時用于灌溉,保障農民育秧。
白米鎮(zhèn)是“巴蜀魚米之鄉(xiāng)”核心示范區(qū),正值水稻育秧期,稻田缺水怎么辦?積極轉變生產方式,才能防“旱”于未然。
在白米鎮(zhèn)高標準農田里,一簇簇水稻苗破土而出,為褐色的土地增添了幾抹綠色,這是旱育秧的一個縮影。為緩解缺水影響,今年合江將在全縣三分之二的鄉(xiāng)鎮(zhèn)推廣旱育秧并設置示范點。“相比于水田育秧,旱地育秧耐寒性強,可以忍耐低溫的危害;秧齡彈性大,最大秧齡60天,給水稻移栽留足了時間。”合江縣農業(yè)農村局副局長彭建國介紹。此外,農民們也主動“水田改旱地”。
旱后如何保?
備好應急預案開源節(jié)流
3月1日,當記者走進巴中市恩陽區(qū)漁溪鎮(zhèn)文通村,村民正在翻地,迎接即將到來的春耕播種。文通村黨總支部書記羅孝琴告訴記者,今年村里打算換種更抗旱的玉米。
自去年經歷高溫干旱天氣后,巴中市應急管理局牽頭制定了應急預案。除了更換農作物種植,當地還通過開源節(jié)流等方式,全力蓄水保供防旱。
開源 新建引水渠保水源充足
沿著盤山公路駛入恩陽區(qū)凱歌水庫,路旁用混凝土澆筑的引水渠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去年高溫干旱天氣后,恩陽區(qū)從10月起就啟動了引水渠的修建,從源頭保障水源充足。”恩陽區(qū)水利局河庫管理中心負責人向云說,目前僅凱歌水庫就新建引水渠2.4公里,水量較之前增加2萬余立方米。
除了引水渠,記者還看到在凱歌水庫周圍兩公里范圍內,修建了兩三個圓形的蓄水池。據漁溪鎮(zhèn)水務站負責人謝樹泉介紹,這些蓄水池都是由山平塘改建而成,主要用于高溫干旱天氣下的農業(yè)灌溉。同時,還通過延伸3公里管網鋪設,保障了周圍600余戶村民的用水需求。
同樣在通江縣柿子樹溝水庫,也通過硬化引水渠的方式,保障了水源地的蓄水充足。“以前都是泥土壘成的引水道,很多都堵塞了,重新硬化加固也是為了應對極端高溫干旱天氣。”通江縣水利局水旱災害防御和工程運行股負責人侯林表示。
節(jié)流“一水多用”增收入
3月1日,在通江縣七道河水庫中型灌區(qū),五六臺挖掘機正在田地里挖“魚凼”,村民將挖好的“魚凼”用灰色薄膜包裹覆蓋。“水田中間養(yǎng)魚,周邊種植水稻,可以實現一季稻兩季魚的收成,平均一畝田增收4000余元。”通江縣三溪鎮(zhèn)鎮(zhèn)長樊培說。
除了“一水多用”,巴中還探索更多節(jié)水方式。通江縣發(fā)改局、水利局、農業(yè)農村局聯(lián)合制定了中、小型灌區(qū)農業(yè)水價指導價,實行“基本水價+計量水價”的兩部制水價機制,按大、小春兩季向用水戶收取水費。
“我們在灌溉渠道終端的水閘處安裝了計量裝置,主要用于核算出水量和實際灌溉用水量的偏差,方便后續(xù)更精準地進行水量調配。”通江縣水利局水利水保股負責人趙濤說。
積極防旱微數據
●1月以來,瀘州累計投入機動抗旱設備1457臺套、機動運水車輛318輛;累計投入抗旱資金12424萬元;累計解決了受旱情影響的12萬人的飲水困難;采取提水等措施,累計澆灌農作物面積13.03萬畝。
●截至目前,巴中市除險加固病險水庫25座,維修山平塘 483 口,修復渠道174.5公里,共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3.2萬畝。
●截至目前,高縣各類水利工程蓄水1.16億立方米。新的抗旱設施也在加緊建設中,預計7月完工,屆時每天將新增1.2萬立方米供水。
●榮縣目前已投入資金260萬元,用于提灌站的搶修搶建,提早開展412處農村機電提灌站調試檢修,及時維修整治水利渠系60余公里、抗旱機具850余臺。
●中江縣目前已完成1座水庫除險加固、61座小型水庫維修養(yǎng)護、47口塘堰整治,打抗旱井15處、鄉(xiāng)鎮(zhèn)溝渠48公里。有序推進16條縣管渠道水毀項目建設,修復整治400余處水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