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量充沛、水質有保障!高峰供水逐漸成為“平常事”
“小水滴”折射“大民生”,城市供水是極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提高城市供水安全韌性擺在突出位置,著力打造更加完善、更高質量的城市供水網絡體系,夯實筑牢城市供水生命線,確保城市水安全。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上海逐步形成了“兩江并舉、多源互補、一網調度”的城市供水格局。
“目前上海城市供水從原水、治水、水質監(jiān)控到末端改造都比較完善了。高峰供水對上海城投來講已經是年年都有的平常事,請市民朋友放心。”上海城投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陳慶江表示,目前有四大水庫,分別是長興島的青草沙水庫、寶山的陳行水庫、青浦的金澤水庫和崇明的東風西沙水庫,總規(guī)模超過4億立方米,供水能力超過1300萬立方米/日,而2022年全市最高日用水量為900萬立方米,平均日用水量800萬立方米。上海供水水量是充沛的,是有保障的。
而在水質保障上,上海城投著力把好原水進口關和水廠出口關。陳慶江告訴記者,上海城投會對原水水質進行365天不間斷的實時監(jiān)控,每天監(jiān)測指標達到30多項。與此同時,集團運營管理的水廠共有19座,其中12座已經完成深度處理改造,其余7座也將于2024年前全部完成深度處理改造。經過深度處理工藝“精加工”后,自來水各項品質更佳、口感更好。對照新國標,上海對水質指標要求更嚴,在國標97項的基礎上,上海增加到了111項,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在有機物、重金屬等指標要求上,比歐美、日本等國際發(fā)達國家執(zhí)行更為嚴格。上海的供水水質是優(yōu)良的。
百年水廠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管理邁向精細化、智慧化
地處南浦大橋下、黃浦區(qū)濱江地帶的南市水廠,歷史可追溯至1902年,是一座百年自來水廠。目前設計供水規(guī)模70萬立方米/日,擔負著上海市中心城區(qū)150余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
2007年8月,南市水廠開始移建改造,并于2009年7月正式投產。水廠在原址搬遷重建的基礎上通過升級改造建成上海第一座實現全覆蓋深度處理的現代化自來水廠,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聯用工藝。2019年起,城投水務啟動“黃浦供水示范區(qū)”建設工作,并提出了“智供應、敏管控、可直飲、慧服務”的建設構想。示范區(qū)總面積約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42.4萬人,由南市水廠通過片區(qū)內的2座中途泵站向整個示范區(qū)提供供水服務。
廠長告訴記者,目前水廠一線工作人員僅30名左右。這得益于集團正積極推進產業(yè)數字化轉型和智慧供水建設。他介紹,上海城投廣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接全市“一網統(tǒng)管”系統(tǒng),先后開發(fā)了多水源水質預警平臺、智慧供水管網管理平臺等多套從“源頭”到“龍頭”的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實現了“一屏觀、一網管”。比如,開發(fā)應用了供水管網運行監(jiān)控系統(tǒng),通過遠傳設備自動分析實時水量和水壓,提高風險感知和預警能力,一旦發(fā)現異常,系統(tǒng)就會第一時間報警,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精準維修,大大提高了應急處置效率。
在南市水廠的調度室,記者還看到了運用了BIM、Unity 3D等技術建設而成的數字孿生水廠。該系統(tǒng)融合三維仿真、數據交互、運行模擬、仿真控制等要素,通過對真實水廠的數字映射,實現運行的模擬、監(jiān)控、診斷、預測和控制,消除運行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城投水務副總經理王圣介紹,數字水廠一期已于2022年正式建成并投入生產運行,成為上海水務行業(yè)首家數字孿生水廠。 “目前,數字孿生水廠還是一個‘孩子’,隨著終端傳感器的不斷完善,未來將進一步提高水廠管理的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