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來了,水來了!”祁陽市肖家鎮(zhèn)牛頭灣村種糧大戶黎喜元站在田頭激動地呼喊著,“這水來得真及時,今年的糧食作物可保豐收了。”
在大江水庫3支渠,汩汩清流經(jīng)過落地渡槽,再沿灌溉水渠順流而下,一路奔涌向肖家、八寶等鎮(zhèn),按照先遠后近,先高后低,先自流后提灌的方式,為沿線田地挨個“解渴”。種糧大戶黎喜元今年種植了1500多畝雙季稻,由于稻田處于灌區(qū)相對偏遠的地區(qū),部分晚稻禾苗出現(xiàn)缺水情況,水庫管理所工作人員及時“調水”解難,方便后續(xù)施肥、打藥和田間農(nóng)事管理。
針對農(nóng)田灌溉用水需求旺季,祁陽市大江水庫管理所50余名工作人員分布在各條干渠、支渠上,隊員們每天沿渠巡查。“科學調度、合理用水,平時采用左右干渠輪灌的方式,對偏遠的村組進行集中壓水,盡快爭取第一時間將水放到最需要的田間地頭。” 大江水庫管理所防汛抗旱辦主任張承雄介紹道。
秋雨過后,在潘市鎮(zhèn)赤一村一片田地間,石喝灌區(qū)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忙著清理引水渠的淤泥,將溝渠、溪流收集的雨水和農(nóng)田灌溉的“尾水”引入干涸的山塘蓄水。這處山塘有近一畝的水面,蓄滿水后可以保證40多畝晚稻的用水需求。
“加大渠道的清淤掃障,每次放水的時候積極與鎮(zhèn)、村聯(lián)動,發(fā)揮每個村的作用,充分利用每次降雨,將水引到田間,引到塘壩,做好蓄水保水工作。”石喝灌區(qū)管理所所長鄒曉東說。
今年以來,祁陽平均降雨770.1毫米,較去年同期減少351.2毫米,中稻、晚稻受災面積達8.3萬畝,當?shù)卦谕ㄟ^集中灌區(qū)水權、開辟新的水源、適時開展人工增雨等措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積近10萬畝,基本保障農(nóng)田灌溉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