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山區(qū)持水性差,即使老天賞水,水也會通過巖溶裂隙流走,每逢干旱必缺水。”鳳山縣江洲瑤族鄉(xiāng)隴善村管水員李秀陽說。
記者從沿河而建的縣城出發(fā),驅車在蜿蜒盤繞的山路,映入眼簾的都是光禿的石山,兩側鮮有植被覆蓋,只有幾株核桃樹從石頭縫中硬生生地擠出一些生長空間,結出綠油油的果實。
“以前我們用石頭砌起儲水池,屋檐下也放置了不少桶和盆,一到下雨天就是我們忙碌接水的時候,根本不在意水干不干凈。”今年44歲的平樂瑤族鄉(xiāng)寅亭村村民覃領賢回憶說。
上世紀90年代開始,鳳山縣修建了一系列家庭水柜,給當?shù)厝罕娰A水帶來便利。“政府給我們發(fā)水泥建水柜,后來還實施了水柜加蓋工程。盡管要付出汗水,但比起看天吃水、日日挑水,我們還是心甘情愿。”李秀陽說。
鳳山縣平樂瑤族鄉(xiāng)寅亭村家庭水柜(2020年3月9日攝)。新華社發(fā)(周恩革 攝)
從高空中看去,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圓形水柜分布在大石山上,這些水柜緩解了大石山區(qū)的用水難題。隴善村還建起了水塔和凈化設施,村民們于2016年自發(fā)成立了管水協(xié)會,負責相關工程的維修養(yǎng)護。
經過多年努力,鳳山縣共建成938處集中供水工程、9723個水柜。“不過,已建農村飲水工程中有80%左右的工程為小微型工程,大多數(shù)供水水源為地表水或淺層地下水,農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證率低,水質水量方面尚有一定差距。”鳳山縣水利局局長吳仁環(huán)說,壯瑤兒女世代對喝上水、喝好水的渴求讓該縣開始謀劃將水柜“變身”為水庫。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2022年,鳳山縣開始興建上林水庫、林峒水庫和長洲供水(規(guī)模化)等工程。目前上林水庫的大壩、消力池、放水設施、輸水管道及附屬建筑物等工程接近完工,年底可以蓄水。
鳳山縣上林水庫(2023年8月31日攝)。新華社發(fā)
上林水庫的設計總庫容為35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54.6萬立方米,可單獨為周邊2400多名村民生活用水提供更加穩(wěn)定的水源,同時與現(xiàn)有的喬音水庫一道為縣城居民提供水源保障。
上林水庫和云上水庫是該縣“十四五”期間設計的15個規(guī)?;┧こ桃?guī)劃和建設項目的一部分。鳳山縣委副書記黎舉孟說,水庫的大容量和調蓄能力,將解決大石山區(qū)水源不穩(wěn)定、抗旱能力差、水柜分散難以管理等問題。
從水柜到水庫,水量與質量在不斷提升,一條條水管正跨越重重石山,將水送進壯鄉(xiāng)瑤寨。
“我們力爭建成以水庫水源為基礎、互聯(lián)管網為通道、市場運營為主體的供水模式,全部項目實施后,全縣農村規(guī)?;┧蕦⑦_到80.15%,可以有效解決農村17.5萬人供水問題,村屯水源不穩(wěn)定和水質差等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鳳山縣縣長楊勝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