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不僅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
同時也是一種載體
構(gòu)成了十分豐富的文化資源
中華文明
隨大江大河的流動牽引而綿延不絕
無數(shù)江河沖積出沃土
滋養(yǎng)了眾生,孕育了文明
成為了民族精神的化身
在我國擇水而居、依水而興的
不同民族之間
也形成了獨特的水文化
本期內(nèi)容
帶您了解華夏燦爛悠久的水文化
治水興水,成就城市的繁榮昌盛
翻閱歷史典籍不難知曉
水影響著人
同時,人塑造著水
洪泛災害歷來就是人類
最常面臨的兇敵之一
華夏水文化可以說
是在洪水的“洗禮中”逐漸形成的
春秋時期
齊國政治家管仲曾提出
“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意思是說
國都選址要善于借水之利、避水之害
他的思想也與
華夏文明的起源——良渚文明不謀而合
豐富的水系和肥沃的土地交織在一起
構(gòu)成了絕佳的水田稻作生態(tài)系統(tǒng)
先民不斷來此定居
人口增長、聚落擴張
良渚文明得以生根
從共工“雍防百川”
到大禹“疏通九川”
從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
到劉徹指揮堵復瓠子決口
從潘季馴治理黃、淮、運
到李儀祉水利報國
城市的興衰離不開治水
華夏文明的發(fā)展史
也是一部百折不撓的治水史
借水明志,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水的生命,在于長流不腐
水的力量,在于一往無前
水的氣質(zhì),可剛?cè)峒鎮(zhèn)?/span>
自古以來
文人騷客多借水抒情、以水明志
細讀中國的經(jīng)典文學
幾乎都與水有關(guān)
孔子曾說“知者樂水”
指聰明人通達事理
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
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
孟子還提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他將子民比作水,將君主比作船
水能承載船只安全航行
也能掀起驚濤駭浪將船只打翻
展現(xiàn)了對水的深刻認識
同時
水還給仁人志士以力量的宣泄
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
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
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水的精神、水的氣概給了他們生命之魄
而自孔孟時期流傳下來的
以水論事、以水喻理的水文化
也成為華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悠久的農(nóng)耕文化依水而生
水,影響著華夏文明的誕生、繁衍
深深地植根于華夏民族的沃土之中
更反映出華夏水文化的精髓
——澄澈透明、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