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澆地用了多少水,看看使了多少電就行,這法子既方便又牢靠!”9月23日,山東聊城陽谷縣東崔村村民李恒均在地頭告訴記者。他不知道的是,這個“好法子”來自相鄰不遠的河北。前不久,水利部和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聯合發(fā)文,在全國推廣河北等地農灌機井“以電折水”取水計量和管理工作經驗。
就在山東農民感慨“方便”的同時,河北石家莊正定縣西邢家莊村創(chuàng)騰家庭農場負責人王新年也在地頭忙碌。“這20畝花生澆一水花了60元電費,農用電1度0.5215元,也就是用了115度電。”王新年掰著指頭算賬,“按我們這里‘以電折水’系數折算后,等于用了280立方米地下水,合澆1畝地用水14立方米。”
核算澆地用水量,不看水表看電表,這就是河北首創(chuàng)的“以電折水”計量方式。河北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省,農業(yè)主要以地下水作為水源,全省有農灌機井99萬多眼,點多、面廣、產權分散,直接安裝水表成本高、運維難。多年來,農灌機井取水計量一直是水資源管理的痛點。
既然在“水”上面找不到突破口,那就在與農灌密不可分的“電”上做文章。從2017年開始,河北省水利廳與國網河北省電力公司聯手,探索通過分析耗電量與用水量之間的關系,推算出農業(yè)灌溉用水量,從而實現對農灌機井取水量的精準計量和智能化管理。
“我們給每眼農灌機井都建立了信息檔案,日常機井用電量通過遠程費控電表實時上傳到電力大數據平臺,然后再匯總至省級水資源和節(jié)水管理綜合業(yè)務平臺。”國網河北省電力公司數字化部工作人員康之增介紹,這一模式實現了“電力大數據+水資源管理”信息的動態(tài)更新。
水利部門還在全省各地選擇5757處農灌機井作為監(jiān)測站點,安裝在線計量設施,實測機井取水量和用電量,為不同地區(qū)“以電折水”系數測算提供依據。比如正定縣就有22個監(jiān)測站點,該縣“以電折水”系數平均值為2.44,也就是1度電對應取水量2.44立方米。
河北省水利廳水資源管理處處長石錦麗介紹,現在結合“以電折水”數據信息,可以實時追蹤每個農灌機井使用情況,如果發(fā)現已申報關停機井仍有取水行為,水利部門會及時進行現場核查。
“以電折水”計量方式擰緊了農業(yè)灌溉的“水龍頭”,有力促進了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地頭那眼機井以前70多米深,現在井深到了40米,地下水位上升了足有30多米呢!”王新年高興地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