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渾濁的江水,變成城市居民可飲用的自來水,是通過“投礬”工藝過程實現(xiàn)的,但這一核心工藝仍然是人工判斷操作。因為如何根據源水的濁度變化來控制投礬量,對自來水行業(yè),一直是個難題。10月18日,江漢大學測控技術研究所宣布,該所研制出的自來水投礬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已攻克這一難題。
據主持這一研究的江大楊曉林教授介紹,源水中的泥沙和雜質,是通過礬和江水的混凝反應來去掉的。投礬量太小,則不能有效的讓水變清;投礬量過大,不僅增加生產成本,也不利于去雜。但從源頭投加礬,到能夠看到效果,需要1小時左右;另外,上游沖沙、暴雨、江水水位過高等因素導致的水流量的變化、進水的濁度和溫度變化等,都會影響投礬的效果。單靠人工投礬,不僅工作量大,而且不利于自來水水質的質量提高。為解決投礬自動控制的難題,行業(yè)內外眾多科技人員多年進行攻關,始終沒有突破性的進展。2007年4月,課題組利用神經網絡理論,設計出投礬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目前該系統(tǒng)在平湖門水廠成功運行一年半,節(jié)能降耗效益明顯,而且還避免了幾起出現(xiàn)混水的重大生產事故,保證了武昌地區(qū)40萬居民和周邊重要工業(yè)用戶的用水安全。
10月18日,武漢市科技局組織專家對該成果進行了鑒定。專家認為,該系統(tǒng)在保證投礬平穩(wěn)運行、節(jié)能降耗和生產安全上效果顯著,其成果目前在水工業(yè)行業(yè)處于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