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夜行者 忙碌在夜深人靜時
12月13日晚上11時許,夜已深,云巖區(qū)黔春路上,車輛、行人稀少,但此時,正是測漏隊員鄧志輝和吳喬阡開始忙碌的時候。
從車后備箱拿出聽漏儀和聽音桿,穿上橙色的反光背心,鄧志輝和吳喬阡開始對黔春路上的供水管網(wǎng)進行測漏。
巡檢中,鄧志輝和吳喬阡兩人一前一后,繞著埋有水管的路面周圍呈“S”型走著,每走兩到三米,就停下腳步聽一次。“聽音桿和聽漏儀可以放大聽到的水流聲,觀察是否有異樣,但不會100%的準確。所以用S型的走向,可從不同方位探聽水管發(fā)出的頻率,增大測漏的準確性。”鄧志輝解釋道。
大約巡檢了1公里后,看到一塊破損的水泥地上有水在流,鄧志輝和吳喬阡警惕了起來。“地上有水,就有可能漏水了。”鄧志輝蹲下來,用右手摸了摸地上的水,放在鼻子前聞了聞。“有氯的氣味。”鄧志輝說著,戴上耳機,把聽漏儀放在地上,并不時變換著位置聽了起來,吳喬阡則配合地把聽音桿杵在地上,耳朵貼在聽筒上聽。“有嘶嘶的聲音,確實是漏水了!”經(jīng)過兩人五六次的反復確認,最終找到了位于地下2米多的漏水點。鄧志輝拿出噴漆,在漏水點上畫上紅色的箭頭作為標記。“明天維修隊就要按照標記開挖,所以我們的判斷不能出錯,要是測錯了地方,不僅堵不住漏,還會產(chǎn)生挖開和修復路面的成本,給城市交通帶來一系列問題。”
“為什么不在白天測漏?”面對記者的疑問,鄧志輝回答說:“在深夜測漏,噪音干擾少,測漏準確度才高。”原來,測漏儀在放大供水管道聲波的同時,也放大了腳步聲、車輪聲、電線桿下的電流聲等噪聲。特別是許多埋在道路中間的管道,白天車多、人多,噪聲干擾極大,還存在交通安全隱患,不方便測漏。因此,晚上9點到次日凌晨6時,當周圍環(huán)境較安靜的時候,就是測漏隊最佳的工作時間。
每次“診脈” 都是對細心和耐心的考驗
結束黔春路的工作,已經(jīng)是晚上12點多,鄧志輝和吳喬阡趕到下一個測漏點——云巖區(qū)天譽城。“這個點我昨天已經(jīng)測了,但由于緊鄰公路,噪音干擾較多,為保證測漏的準確性,今天必須復測一次。”鄧志輝說。
“為了測漏的準確性,復測是常有的事。借助儀器能把漏水點鎖定在1.5米的范圍內,事實上我們經(jīng)常都可以定位在十幾厘米之間,但從各種干擾聲中找出漏水點并不容易。”鄧志輝說,成為測漏員的4年中,他可謂是“一桿走天下”,靠著聽音桿和聽漏儀測出了600余個漏水點,其中堡坎測漏就是他的長項,還因此被稱為測漏隊的“堡坎王子”。從當天晚上11點到次日早上6點,鄧志輝和吳喬阡拿著聽音桿和聽漏儀,在大營坡片區(qū)巡檢了四公里左右,測出了兩個漏水點。
“對我們這個工作,很多人不了解,還因此鬧了不少笑話。”鄧志輝說,有些人看他們半夜拿著桿子在路上指指點點,以為他們是盲人,熱心地上前攙扶;有些人以為他們拿著儀器,是在測地震;還有人認為他們是小偷;更有意思的是,鄧志輝有一次在銀行門口測漏時,竟然有人走過來問他,是不是在提前探路,想挖地道搶銀行。“這些小插曲也給我們枯燥的工作帶來了一些樂趣,”
護衛(wèi)水資源 執(zhí)著堅守有苦也有樂
鄧志輝告訴記者,測漏這份工作有苦亦有甜。甜的是想到準確測出一個漏水點后,能為城市節(jié)約水資源,自己都會有一種成就感??嗟氖菧y漏員長期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不論寒冬酷暑,測漏工作一年到頭每日都不能停。“有時兩腳剛踏進家門,接到電話后,又要奔赴現(xiàn)場,幾乎沒有時間照顧家庭。”
“測漏隊員不僅要有好聽力,還要有好體力。北控水務在貴陽的供水管網(wǎng)有2380公里長,測漏隊的7個隊員每個季度都要將所有的水管巡檢一遍。因此,測漏隊成員平均每天要步行三四公里對管網(wǎng)進行步檢,記錄下每次巡檢現(xiàn)場的管網(wǎng)分布情況,并熟記于心,這使得測漏隊員成了城市供水管網(wǎng)的‘活地圖’。”貴陽北控水務測漏中心主管謝東靈說。
“雖然這個工作很辛苦,但早一刻找到漏點,就能早一刻減少水資源的浪費。”這是測漏隊隊員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據(jù)統(tǒng)計,今年1月至11月,貴陽北控水務測漏隊共測出了500多個漏水點,不僅為貴陽市節(jié)約了大量的水資源,還為公司挽回了100萬余元的經(jīng)濟損失。
本報記者 吳婷 文/圖